似县学那样良莠不齐的,起码在汴州,州学还是很有名的。很多县学的学子被推荐去汴州州学,都未必会招收。所以,州学是赵鼎的目标。接着,自然就是科举了。
要是跟朱逸文这草包起了冲突,被赶出了县学,那才是最大的损失!而且,赵鼎也没有在言语上吃了亏。毕竟读过书的人,和没读过书的人吵架,没读过书的肯定会落于下风。因为读书人骂人,根本不吐脏字啊!虽然,这有点阿Q似的精神胜利法,但也是形势所迫,没有办法。
“小官人常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但现在显然不是以直报怨之时。”赵鼎叹了口气,继续埋头诗书。
如今的张正书,也忽而忙碌了起来。
李家村那边的纺织工厂建好了,三用磨坊也建了起来,恰好赶在了麦子成熟之前。磨坊,张正书打算免费给村民使用。毕竟每次使用磨坊,张正书都会缓慢得到一些经验值。虽然不多,但积累起来也是很可观的。
纺织工厂里,张正书找来了不少妇人,这些妇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劳动力,但听到张正书这做工有工钱拿,便一个个都来了。
张正书要做什么呢?这还没有棉花呢!
没错,张正书打算生产一批布娃娃,赶在过年的时候卖出去,又是能小赚一笔。这个行当,纯粹是张正书觉得不能闲置这纺织工厂而已,顺便让那些妇人,熟悉工厂里的制度。
张正书最为着紧的,还是蒸馏器的事。
好在那郭骞道士也没耍花招,不仅把蒸馏器弄了出来,甚至还带来了不少道士。据说,都是他认识的,有一定“本事”的同行。有了这些人,张正书突然觉得,是时候成立一间学校了。因为自从决定要开办工厂,张正书就感觉到了工人的匮乏。
不是说这时代的工匠匮乏,而是没有合作的意识,更不懂什么叫流水线。
也是,自从秦代以后,就没听说过中国还有流水线、标准化作业这事,这也是张正书的一大心病。没有流水线,标准化作业,那工厂还算什么工厂?!可见,培养一批工人,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但是,培养一个工人,绝非易事。
像后世,中国也是经历了几代人的时间,才培养出顶级技工的。一个顶级技工,其实价值不比一个科学家低。不信瞧瞧那些顶级的焊工,车工,他们的学识可以说比大学里的教授都不差了,甚至在实践方面碾压那些教授。谁要是瞧不起工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可惜,张正书是绝对没办法培养出这样的工人的,因为根本没有条件啊。他本身也就是文科生,理科知识早就还给老师了。好在有系统帮忙,不过也只能找到一些基础知识而已。
“也够了吧,成立一个技校先,其他的慢慢再来弄……”张正书叹了口气,在毫无工业基础的宋朝,也只能先这样了。把基础打好,科技总是会进步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