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拍拍吴用的胳膊。“雍凉之乱,非能想象。各方势力,纠缠不清。接触过多,适得其反。”
吴用听贾诩忠告,快马加鞭,昼夜兼程,东返洛阳。
……
西凉集团的态度,是影响刘芒决策的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事关重大,飞鸽传书不把握,而且寥寥数语,也无法说清。
刘芒焦急地等着吴用回来。
好在,刘芒手头有很多事情要做,可以分散精力,免受等待的煎熬。
对寿春作战的方略,已经研讨过多次。
徐达受命,对作战方略,做最后的检查,并拟定重要局部的战术。
徐达统领河内部,东防袁术。
这段时间,为了制定作战方略,徐达暂住在黄河北岸的平皋。而刘芒,暂住黄河南岸的成皋。
两人只隔一条黄河,可随时沟通作战方略有关事宜。
而俞大猷组建的水军,就驻扎在成皋。
这里,有黄河,还有漫水、汜水,适合操练水军。
刘芒很重视水军建设,多数时间,都待在水军营中。
俞大猷挑选水军,自有一套标准。
是否会凫水,并不关键,后期训练即可。
俞大猷优先考虑的,是弓射技能,和体型。
水面作战,多用弓弩。
水战弓射,不同于陆地。陆地弓弩手,人数动辄成千上万,不求精准,只求及远。
而水战弓射,要求精准。因此,善弓射者,优先。
而体型太胖,行动缓慢。身材太高,下盘不稳。且舰船不似陆地,空间有限。高大壮胖者,占用空间多,俞大猷一律弃之不用。
如此标准选拔后,水军的个头身材倒也齐整,只不过,相较步足,偏矮几分,也更瘦弱一些。
俞大猷初训水兵,以凫水、船上行走为主。
只有在船上能站稳,在水里能逃生,才能谈在水面作战的问题。
在船上行走,说来容易,但训练起来,极其辛苦。
俞大猷专门选择浪大流急的河道,进行操训。
水兵操训一天,落水、喝黄泥汤,已成家常便饭。
这份辛苦,绝非陆地步卒训练可比。
这些兵卒,来自军中各部。
且这些兵卒,祖籍多在南方,说话口音各异,互相间难以沟通交流。
操训辛苦,难免各种怨言。
俞大猷,资历浅,但深通兵法,且操训要求极为严格。
训练不久,军中便怨言四起。有些资历深的老兵,甚至直接跑来,向刘芒告俞大猷的状。说他骂人,甚至责打兵卒。
刘芒理解兵卒的苦衷。
俞大猷说话,口音怪异,兵卒难以听懂。如果着急,急吼吼地,不是骂人,也像骂人了。
刘芒对俞大猷充分信任。
为了安抚老兵,刘芒决定,像以前那样,亲自参加水兵操训,为兵卒们做个表率,也以此表达对俞大猷的绝对支持。
主公亲自参加操训,对兵卒们震动极大,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刘芒前世会游泳,和花荣,学习过弓射之术,加之十分认真刻苦,刘芒竟成为水军中,操训效果最好者之一!
主公带头,一丝不苟地执行俞大猷的军令,兵卒们哪还敢有怨言。
调皮捣蛋的兵卒,不敢胡闹了。俞大猷的威信,也逐步建立起来。洛阳水军,很快已显露雏形。
而刘芒率先垂范,也收到了应有的奖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