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乾二十一年四月,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大明各书院的毕业季,不仅民间如此,军事院校同样也是如此。尽管现在随着军事分科的越来越细,建立了炮兵学校、骑兵学校以及陆海师经理学校等诸多其他军事院校。但是众所周知,大明军事教育体系中,惟有皇家陆师学校和皇家海师学校才是其真正的核心,同属于大明最高军事学府。
多年来,位于中都的陆师学校与位于连岛的海师校,两所学校的较劲从不曾停止过,尤其是书院的各种体育赛事中,陆海师学校的碰撞更是激烈至极,每一次都会引起轰动。“击沉海师”、“打败陆师”更会成为双方的口号。双方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军费以及各种体育比赛上,甚至就连毕业季也在暗自较劲,而双方所较劲的不是其他,正是毕业日期,毕竟与其它的学校不同,他们名义上的校长都是皇帝,所以,皇帝会出席毕业典礼,而他们较劲的就是皇帝先参加那所学校的毕业典礼。
尽管因为陆师学校成立最早,所以他的毕业时间比海师学校提前了三天,但是海师学校多年来,一直试图提前五天,两所院校的较劲,同样也让陆、海两军部怼上了,在原则问题上,双方都不曾让步。
面对这种暗中竞争,身为陛下的朱明忠,曾试图将两校的毕业典礼合并,但却遭到陆海师的反对,显然双方都不愿意到对方或者让对方到自己的“地盘”上毕业,所以,多年来双方的毕业典礼仍然沿着旧例。
陆师学校仍然是每年的四月初六举行毕业典礼,而海师则要等到三天后。
每年的陆师学校的毕业季,对于中都的人们来说,都是一场盛宴,尽管在中都,每个月都有近卫镇举行的两次校阅。但人们最喜闻乐见的仍然是陆师学校的毕业校阅。
其实,每一次在皇宫前方举行的校阅,都会引起民众的狂热,在激昂乐声与军旗行进的宏大场面往往令沿路的围观人群激动异常,甚至令他们渴望在军旗的指引下分享荣誉。每次校阅结束后,都会有若干青年人志愿加入官军。
不仅中都的本地人如此,外地游人同样对校阅兴趣盎然,许多人都认为校阅是一件令人赞叹、向往的事情。本地的市民们自然不会放过提供观景平台的商机,他们会出租自家的一扇窗户,从那里能够完美地看到受阅部队的通过。
和过去一样,陆师学校的校阅是在校内举行,与往日的封闭不同,今天陆师学校是开放的,一大清早,就有成千上万的市民涌入学校,挤在宽阔的训练场两侧,一个多少小时后,那些穿着华丽礼服的讲武堂生们,排成长队以讲武堂生特有军容,列着队走入训练场。面对这一拨拨军容整齐的军士,尽管没有近卫镇守部队的炮兵等军械助威,但整齐的军容,仍然让百姓们为之激动的欢呼起来的。
九点一刻,当身着戎装的朱明忠,在一队御林军簇拥下缓缓出现的时候,立即响起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
“皇帝万岁!”
如同雷鸣般的万岁声,是从围观的民众中发出的,在这片欢呼声中,朱明忠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紧跟在父皇身边的朱和嘉,这位大明的皇太子神情肃穆的保持着落后父皇半个马身的距离。这是他从海师退役后,第一次参加陆师学校的典礼,不过对于这个场面他并不陌生,当年他也曾是受阅的一员。
很快今年毕业的三千六百名陆师讲武堂学生便排着整齐的队列从受阅台前通过,置身到校阅台上,朱明忠的神情严肃,目视着这些年青人的通过,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是帝国的勋贵子弟,从军是他们的职责,也是必须的过程,不过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在几年后退役,然后进入官场,成为帝国官场的一员。
尽管文官考试以及新的文官制度取代了科举制,但是帝国的官场在某种程度上,却有一定的倒退——勋贵子弟以军官的身份退役后可以直接进入官场,这是为了确保勋贵、勋士群体在官场上保持一定的力量,为了保证双方的力量平衡作出的妥协。
相比于选官必考的科举制,这确实是某种倒退,可对于帝国的统治而言,却是有利的。
受阅部队的通过,只引得周围围观的老百姓发出了阵阵喝彩之声。待到一个规模不大的百人方队通过时,张金生便于一旁轻声说道。
“陛下,现在通过的这支方队,都是西南山苗土官子嗣,他们受命进入讲武堂学习,将来会在军中长期服役。”
张金生的话,让朱明忠笑道。
“他们也是大明人!不要动不动就说什么山苗土官。”
尽管将土官子嗣招入讲武堂,进入军队服役,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质子,但是另一方面,相比于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现在大明对待西南山苗是宽容的,尽管“改土归流”是大明的即定国策,但是另一边,在西南现在大明讲究“山内为苗,出山为汉”。换句话来说,生活在山区、部落内的苗人、土人,只要接受教化,愿意出山生活,就是汉人,而且山下的官府也给予各种宽松的政策,尤其是在租种官地上,给予他们种种优惠。正是一系列宽松的政策规定,吸引着大量受头人压迫、奴役的山蛮苗夷主动的走出大山,溶入了中原大地,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汉人一样安心劳作,他们同样也被视为汉人的一员。
事实上,而今的大明朝,在西南从不承认“山蛮苗夷”,而是将他们视为汉人的一部分,“山内为苗,出山为汉”的政策方针,为西南诸蛮的教化提供了基础。
当然,宽松只是针对那些愿意教化的,对于胆敢袭击汉民的山蛮部落,大明官府同样持以铁腕,动辄灭其族,一边是宽松的归化政策,一边是铁腕,如此相辅相成,最终为西南的教化铺平的道路,尽管现在同化政策才实施二十年,西南的教化程度,却超过过去两百多年间,毕竟,这是大明历史上,第一次由官府主动派出教师兴建学校,派出奉祀兴建“圣庙”,这些都是为了推行教化。正是在持续十几年的努力下,西南的教化才会有条不紊的推行着,再有几十年的时间,所谓的山苗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且现在西南山苗对汉人身份已经越发的认可,对此朱明忠自然是欣慰不已。因为这正是他所期望出现的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