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感谢规劝他的孙权,但并不是所有将领都愿意听人劝的,这与其本身的性格与劝人者的威望都有着很大的联系。一般而言这些已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武将都有着自己的骄傲,想让他们改变观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假使劝导吕蒙的不是孙仲谋也未必就有如此效果,亦可见随时关注自己麾下人才便对其加以改造并不是刘毅一个人的想法,真正有眼光的主上都会如此为之。
但比威望和在众将心中的地位,朗生可谓当事一人,无论在哪个领域他都有着足够辉煌的成绩让你服气,而具备了这个前提之后,对于这些可造之材的改进或是重新塑造刘毅便有了先决的条件。在后世的企业管理之中有着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便是对干部人才的培训,让他们随时接触最先进的思想来增进他们的学识与见识,使之更为适应市场竞争是时代的要求,这个经验也被刘毅搬到了汉末之中。
在今世实际执行起来比之后世还有着更大的便利,在那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几个月不学习就会落后,但此时却没有这般紧迫,且在后世即使军事化管理亦要考虑人权,企业中更难有极为强势的手段,这些在今世却都不是问题!不愿读书习字?可以,你就不要给我带兵了,孤还不亏待你,好吃好住好官位待着,可对那些终日生活在行伍之中的战将而言,这样的日子倒不如给他们一刀来得痛快!于是乎很多人都不得不乖乖捧起了书本,且在日后还发现了此中的好处。
要再有刺头百般无效的刘毅就是更加的简洁,直接调到自己身边近卫营中,孤直接看着你们学,武艺高强不是?战功标榜不是?在孤面前还有骄傲的资本吗?还不服气直接动用武力,揍你个满头金星万朵桃花开不服也得服!有的时候对付军中之人,暴力反而是最佳的解决途径,这步行短打更乃刘毅所长,能与之相敌的又有几人?
为了让麾下这些战将能够有更大的发展朗生可说是殚精竭虑,受到他的影响很多吃了苦头之后又尝到甜头之人便自发的效仿起来,如此在燕军之中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自己有本事还不算什么,带出一帮有本事的下属才叫真本事,与幽州书院的考试录取不同,武院的名额固然还要考试但将领的推荐也是重要的前提,刘毅一个人不可能改变这个时代或是某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但在他的言行影响了一大部分人之后大家齐心合力去为此事那威力可就是极为巨大了,这不但在燕军的建军之中体现明显,燕地的发展更是与此处息息相关。
辽东军统领高敬方就是在燕王手中吃过苦头的众多武将之中的一个,但他倒算不上刺头,很快就体会到了刘毅的良苦用心,真正下功夫钻研之后所得极多,如今燕军八大主力军的统领说学富五车的确有点过头,但博览群书熟读兵书战策还要灵活运用却是必备的素质,所谓大局观是要以深厚的基础与学识作为基础的,否则无从谈起。
在幽州武院刘毅主讲的课目之中有一点让大家都印象深刻,那便是换位思考,在战场之上你要学会将自己代入敌军将领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验证自己的战术是否可行;亦要站在友军的出发点去加以想象,多体会一下那些同袍的难处,这些对于战胜敌军或是更好的配合友军都会是极为可行的办法,亦是在长期的实战之中得到验证的。
方才的一阵奋笔疾书,将高顺心中的郁闷之情发泄了大半,这个方法的确十分管用,而当那些负面的情绪减少之后,脑海中的思路就会渐渐的因为冷静而清晰起来!他心中所想的已然不再是此时停止攻势的种种坏处而是开始思索燕王下此军令的真正目的到底何在?那些不利之处自己可以想得到大王又岂能不知?如此为之肯定是有着更大的战略利益才值得如此去做,这个战略利益又在何处?倘若从眼下的兖州战场之中找不到线索自己是否该在燕王的角度检视全局了。
和赵云一般,经过深思之后的高顺亦是将思路转移到了这个正确的方向,局部要为全局而服务,眼前一点利益的得失可以不加计较,高顺越想越觉其中定有道理,倒是为方才自己的表现有点惭愧起来,这似乎并不是一军之将该有的行为,倘若此时赵云不来找他恐怕片刻之后敬方也会主动找上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