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亚历山大熊”兄的月票,兄弟加群啊!)
血龙六击乃是“裂山、陷地、斩海、屠龙、定天、无影。”为刘毅家传血龙戟法之中的六大绝招,十数年来朗生凭此不知会过天下多少英雄,从未尝一败!这两年少有出手可习武却是孜孜不倦,他已经在尝试着将自己的百战经验与取自各人的长处融汇在戟法之中,因此授予刘信的戟法与数年前传给郝昭的已是有所不同,此番前来将自己的毕生经验传授爱徒亦是他此行的目的之一,在朗生心中绝没有什么绝学不外传的想法,但想要将血龙戟法练到精深也绝非易于之事!
其实这样的融会贯通更早以前刘毅就已经开始做了,除了血龙六击被他加强之外亦有创新之处,当日廉山血战袁绍两万大军堪堪就要攻破幽州军防线之时正是刘毅亲率两千亲卫营士卒加以反突击!是战朗生身先士卒如入无人之境,其勇悍让双方士卒都敬若天神,需知那一战可是步战,想要做到冲阵无敌比之马战更要困难十分,可刘毅凭借手上》 血龙戟与其变态的体力耐力却是硬生生的做到了这点,那一番冲击光是丧生在他血龙戟之下的冀州士卒便有三百余人之多!
可说廉山血战,刘毅可谓将血龙戟法狂猛的攻势发挥到了人力所能到达的极限,这一战传出之后也深深震撼了那些名列风云将谱之上的猛将,以己度之,在那般情况之下没有马力的相助他们都没有把握能够做到朗生的地步,也正是那一战之后刘毅将心中感悟融汇而成一招,便依照此招得来的情形将之名为“破军击”,论单战威力破军击也需稍稍逊于血龙六击的最后一击无影,不过在千军万马之中才是它的用武之地!当然这也会带来体力的极大损耗,后在黎阳会战之中文丑拼死一战与朗生战了有一百五六十回合方才落败便是因此了。
如今场中的郝昭以裂山击对付刘毅,颇有些“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意味,不过观其出招雄浑有力,刘毅还是不由在心中微微嘉许,便见此招已知爱徒这数年之来的苦功。场外围观众人难得见到燕王亲自出手,又是如此精彩的对抗,一个个自然是聚精会神,那些武艺高超的更在心中暗暗以自己对比,他们发现倘若场中的燕王若是换成自己必要后退以消来势,否则难当郝昭的攻势,甚至包括高顺等人在内!
可燕王的应对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他用的乃是棍招之中一个最为简单也是最为基础的招式,立扫!可此招一出,郝昭裂山击之中划出了重重幻影却被刘毅手中长棍一击而破,凭借稳定之极的出手与精准的力道控制,这简简单单的一记立扫在刘毅手中却似乎有着无穷的威力!十余年在战阵之上与强敌拼杀,朗生的对战经验之丰富当世也不作第二人想,真要说道艰苦,温侯吕布那一战尚且不是,摩天岭他曾力敌关张联手三十回合,安县在管亥的言语相助之下更是大战河北双雄近百合,这样的经验怕也只有刘毅能够有之!如此的积淀加上这两年的静思融汇,他的出手已经到大巧若拙,化繁为简的境界!而当时在庐陵城中,黄忠与关羽的双刀之会亦是体现了此种境界!
裂山击无效,郝昭毫不犹豫,陷地斩海连连而出,那种所向披靡的攻势看得军中所有自负勇力的战将都为之恻然,看来郝校尉平素在与他们对练之时定是手下留情了,倘若上来便是如此绝招,他们岂能在他手下走过十合之数!这当然也是众人高估了郝昭,论武艺他如今在辽东军中已经可称全军之冠,但如今这血龙三击的威力却是刘毅彻底引发出来的,风云第一将在对战之中能够带给对手的压力不与他亲自交锋是绝难体会的,也正是这样的压力让郝昭更加激发了自己的潜力且血龙戟法本就是遇强愈强的绝学,有此声威并不难料!
而刘毅的应对还是那些棍法之中最为基础的东西,扫、挑、点、劈,却没有一招不是速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他握棍的双手在对战之中给人的感觉便似铜浇铁铸,正是那种稳定才是一切力量速度的来源,且每次化解对方攻势都是恰到好处,绝不会浪费自身半点的力量,在众人的眼中,燕王手中的长棍便如同雕刻在空中的一般沉稳,不动如山、一动如电,这样的境界让很多人心中都有玄妙的感觉。
绝招尽出却也难以撼动师傅分毫的郝昭知道自己已经败了,他在用血龙三击之时已是全力以赴,可师傅却是余力犹存,他没有反击,可郝昭知道恐怕在如此形势之下只要师傅一加反击自己便很难抵挡的住,原本他在心中就从没有妄想过要胜过师傅,但也总想逼他出尽全力才是,可此时的刘毅便似一座巍峨的大山,根本无法将之跨越,甚至不能让他展现真正的实力,一时郝昭心中颇有难以为继之感,亦会有些颓丧,可随即便从新振作起来,这就是恩师的实力,身为风云第一将就应该有着这样的威势,今日自己不能胜之那还是苦功不足,回去当要再度勤练,而刘毅展现出的那种境界已经让他获益匪浅!
郝昭攻势停下,刘毅亦随之站定,此时场中一片寂静,人人都在回味着方才燕王出手之中的那份自然与从容,便是在对方猛烈之极的攻势之下,他的出手依旧不带半点火气,这和之前燕王在他们心目之中的形象是很不一致的!当然有一人的大呼小叫打破了这样的平静,众人不由怒目视之,可那人依旧手舞足蹈不止,看其模样竟似是在模仿方才郝昭出手的雪龙三击,此人身形巨大望之犹如山峦,却正是那个一直跟在燕王身后的涙无痕,显然他观此一战亦有感悟在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