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王钦若将奏折转交给了丁谓,丁谓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这二位都是极度聪明之人。没用一会儿就对包拯的奏折有了了解,并且头脑中也在衡量着其中的利害得失。
真宗皇帝见二人已看完奏折问道:“你们对包拯在奏折中所提之策有何看法。”
王钦若带头开口道:“我认为包拯的奏折不合时宜。”
王钦若一句话就将包拯的奏折否定了,还好真宗皇帝既然把三个人都叫了过来其实就是他对包拯的奏折还是有点儿心动的,所以皇帝追问道:“宰相何出此言?”
“如今我们大宋国泰民安,好不容易过上了太平日子一定不能轻启战端。再如今环顾我大宋周围辽国与我们签订了和平条约,党项人已接受了我朝封的官职,土蕃人李立遵已表示了臣服之意。这是我大宋前所未有的好年代,所以不能轻易的将我大宋带入战争。”王钦若痛心疾首的说道。
“战争不是闹着玩的,如果开战不仅要牺牲成百上千的将士的生命,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的钱粮。这会使我大宋的繁荣发展局面被打断。老百姓又要过苦日子了。”丁谓同样表达了反对开战的意思。
皇帝见两个宰相都反对只好转头望向了包拯,想听包拯怎样为自己的策略辩解。
包拯见皇帝正用询问的目光望着自己,只好开口说:“辽国与大宋签订和平条约是因为双方力量的均衡,谁也消灭不了谁,一旦有一天辽国的力量超过我们,战事自然又会发生,到那时和平条约只不过是一张废纸罢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前做好增强自身实力的准备。党项人多次与我们征战,如今因为军事上的失利才接受了朝廷封赏的官职,可实际上朝廷对党项人没有一点儿控制的能力,党项人反而借机不断的对周边地区进行征伐,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实力,早晚有一天党项人会叛出大宋,独自成立国家。大宋不但失去大片疆土,而且还会多一个强大的敌人。此时的土蕃李立遵虽然被打服了,可再向西去土蕃人首领唃厮啰却仍掌控着许多土蕃部落。他们将来都可能成为大宋的威胁,所以我希望大宋能及早动手,将敌人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真宗皇帝听了包拯的话直点头。他是亲身参与过同辽国战争的人,知道辽国之所以退兵完全是因为辽国感到无法取胜。而且真宗皇帝始终还有着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理想。所以他对包拯的话很是认可。
“党项人反叛只是一种猜测,我们不能为了一种猜测而投入巨大的精力,朝廷还有许多的事要做。而且即便是党项敢反派,我们到时再派军队平叛也来的及。土蕃唃厮啰已远离了大宋边境,我们为什么要跑那么远的地方去打他。”丁谓觉得开战对他来说没有一点儿一好处。
“而且正如包拯所说我们不但要征服那里,还要派军队守卫,搞移民建设。而朝庭目前也没有一个合适的既能够带兵打仗,又能管理百姓的合适人选。”王钦若的话里有话。他并没有直说,大宋对武将一向不放心,如果让一个武将带领数万精兵远征几千里,皇帝还下不了这样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