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成祖在位二十二年,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使节来华就有三百一十八次,平均每年十五次;永乐二十一年,出现了 十七国使节一千二百人到明朝朝贡的盛况。明成祖为了“以柔怀人”,还允许使者带私货来华贸易。为接待海外宾客,太仓还开设了娄江西馆、娄江南馆。于是,来华使者们回国的第一站——刘家港,成为最为便利的贸易集市。
“海外使节多是拿宝物、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换取中国民间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等物品将一个太仓之地渲染得热闹非凡,那个时候,最繁华的不是苏州城,也不是北京城,而是这太仓之地。
但这种盛世繁华,随着永乐的死迅速变得黯淡了不少,洪熙年,登基为皇帝的仁宗,即位颁布第一道圣旨,下西洋诸国宝船,悉皆停止。因朝贡贸易而繁盛的刘家港便丧失了其优越地位。到后来朝廷严行海禁,不准片板入海,码头贸易黯淡,太仓之地开始慢慢淡出了世人的视野,虽是如此,但昔日的繁荣之气息还在,随着重下西洋的圣旨传来,沉寂多年的太仓再一次变得热闹起来。
离太仓不远处有一个小镇,古时称沙头,早在宋、元时已集市成镇,到明初时,大批商人应运而生,临水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太仓一大镇。俗称“东南十八乡、沙溪第一乡。”其中沙溪老戚浦两岸的古宅民居错落有致、鳞次栉比,而离镇上不太远有一座破庙,庙宇不算大,但因为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如此神通,自是让这一带的女子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在各地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因此口彩很好,凡是路过的客人、商人、寻常百姓都会来看一看,而那些水手,或者出海的渔民,总会进去烧一束香,讨个一路顺风的口彩,因有了这座小庙,加上镇的位置不错,几年的功夫,小镇变得热闹非凡,俨然比得上太仓、刘家港,绕着小庙四周卖米面、京城之地的腌菜,或者是海上带上来的海货都摆了街道的大街小巷,让这个江南小镇变得热闹非凡。
比起不远处的太仓、刘家港,这里显然更像个繁华的江南,但过往的人都知道,小镇的繁荣得益于西洋的停止,一旦朝廷重下西洋,重建市舶司,小镇终究是小镇,重新回到属于自己的宁静。
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至少眼前这座小镇是繁荣的,是热闹的,谈宴游嬉却是最合适不过的地方,这里没有金碧楼台,也没有鲜衣怒马,更没有纸醉金迷,有的只是阳春白雪,以及那些因为雪灾露出淡淡如淡淡水墨般的饥色,偶尔几声有气无力的叫喊,这颜色在文人墨客的眼里,自不是什么好颜色,所以难得有文人墨客会吟唱一首小曲,或者临摹一副画卷。
但细心之人还是有那么几个,他们将这小民的饥色,与四周皑皑白雪,渡口的沧桑加以渲染勾入画卷,于是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登时变得动人起来,古宅民居错落有致、鳞次栉比,行人熙熙攘攘,配上江南春雪,竟也有一番别致的美。
只是这样的美,这样的精致,能欣赏的又有几人呢?
今日是农历十月二初八,是一年一度的庙会,所以就算是这样的大雪,猫了一夜的百姓,商贾、文人墨客都会来凑这个热闹,因雪灾饿着肚子的饥民希望趁着这日子讨口吃的,好填饱饿了一夜的肚皮,商贾则希望趁着人多,将私藏了一冬的货物高价卖出去,而文人墨客则希望能在这熙熙攘攘的古镇之地,找一些灵感,写出一首明传千古的诗词,而渔民则希望接着今日这个机会,去庙里上一炷香,希望今年的寒冷早些过去,好早一日出海,各人抱着各自的目的,汇集与这不大,却繁华的小镇。
此时的庙宇里,已涌满了商家、渔民,因此铜臭味儿,鱼腥味儿十足,与这里各种气味夹杂相比,庙宇左侧的偏殿就=显得清香了许多。
此时一个素衣女子,正跪在蒲团上,双手双手合什,在碧霞元君面前虞诚地祷告着,微红的嘴唇微微絮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