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各地的豪强地主也乘机大肆发展自己的私家武装。豪强地主组织私家武装,早在新莽时就出现了。当时为了抗拒农民起义军,各地豪强地主以军事编制部勒所属的宗族、宾客、子弟和依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部曲,或筑垒自保,或骚扰乡里,或拥汉反新。刘秀起家的基本骨干多系南阳、河北拥有私兵的豪强地主,如刘植、耿纯等,他们加入刘秀的军队后,仍保有原来的部曲,死后则由其子继统营众。东汉建立后,刘秀以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换取这些功臣放弃军权,解散旧部。对其余各地的私人武装,刘秀采取武力镇压与安抚并施的手段,迫使其逐渐转入隐蔽、非常设的形式。
如豪强地主在自己的田庄中,于每年春秋,青黄不接或寒冻将至时,召集依附农民,警设守备,缮五兵、习战射。这种非常设定期召集的私兵,由于在维持封建统治秩序,实现国家镇压方面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因而得到了东汉政府的默许。有时甚至准许地主官僚将其家兵组成正式军队出外作战,如灵帝时,交阯部群贼并起,牧守輭弱不能禁,光和元年,朱任交阯刺史,即从本郡简募家兵从征,会同其他部队,旬月尽定。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时,官军兵源、军费均告匮乏,战斗力又差,无力镇压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于是东汉政府允许各地豪强组织私人武装,投入镇压,从此豪强地主的家兵成为公开的常设的有组织的私人军队,它们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以后,它们迅速转为朝廷的对立面,成为军阀割据混战所依据的重要武装力量,如唐宋后期募兵制专设将领统兵虽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使士兵只知将帅,不知朝廷。募兵逐渐成为了将领的私人军队。
边镇的节度使更掌握了驻地的民政、财赋、刑法权力,逐渐脱离中央,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便是如此发展而来,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募兵制是极少有当权者肯用的。
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也一直困扰着古代每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那就是每当王朝进入中期之后,原有的兵制基本上无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了。于是,就需要通过用钱募集士兵的方式弥补军队战斗力的不足。因为相比世袭的局部征兵制而言,募集士兵时要经过选拔,所以募集的士兵的平均素质是要高于这些世袭士兵的。
而因为战斗力的差异募集士兵会越来越在军队中占据主体地位。但是这些当兵吃粮拿饷的士兵相比局部征兵制出来的士兵的忠心差异明显,各种哗变,兵变都比率非常高。但是募兵制同时有一个好处,就是募集死士和壮士,多数优秀将领都是通过募兵制的方式进入军队的。
而且还可以针对某个特定目标而募集固定对象而组建军队,比如东晋大名鼎鼎的北府军。所以,要短期内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最好的方式就是募兵制了,但是要持续维持募兵制的形式在财政上是非常困难。这就意味着一个奇特的悖论,王朝进入中期,国家开始衰败,财政收入减少,但是靠征兵制的军队质量下降,所以要采用募兵制,同时募兵的规模的越来越大,军费开始越来越大。
这个问题在古代从来都没有解决过。杨峥想要改变兵制,在没有解决这个大问题之前,想都不想要,不说明朝的卫所制度早已深入人心,更是祖宗定下的规矩不可更改,最主要的募兵制所能组建的兵马,多半为朝廷所忌讳,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明朝的皇帝绝不会让将士去碰,后来的俞家军,戚家军之所以能出现,多是明军主力因土木之变丧失殆尽,故四出招募天下义兵。
以戚继光募兵所建之戚家军,俞大猷募兵所建之俞家军,可没少被人弹劾,若非倭寇横行,朝廷需要募兵,戚继光、俞大猷的两支军未必还能组建的起来。眼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参将而已,想要对军队改制无疑是痴人说梦,但内心深处,他总是对这个值得期盼的时代多了几分喜爱,总想为止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只要能改变,那要是好的。
沈艳秋等人追随他最久,最是知晓他的性子,见他皱眉不说话,便知道他在思索,所以三人很知趣的没在继续说话,各自做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