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本是户部尚书坐在吏部之下,可老尚书郭资刚刚去世,户部便交给了礼部尚书胡滢代为管理,到底是户部前,还是礼部前,也没了争论,胡滢一屁股在郭琎的下面落了座,跟着其他尚书了。等众人落了座,杨士奇吆喝了声,便开始传菜上酒了。
菜肴上了酒桌,杨士奇率先领着众人喝了一杯接宴的酒后,众人开始敬酒了,率先开始的身兼两大尚书的胡滢,比起其他尚书他显得春风得意,从他奉命给永乐皇帝带回了那个期盼已久的消息后,他的官运就一直很好,宣德元年迁礼部左侍郎,不久进升为礼部尚书,宣德四年,命他兼管詹事府事务。宣德六年,张本去世,又兼管行在户部,如今更是做到了户部尚书,大明开国六十载,身兼六部两大尚书的他是第一人,非但如此,皇帝对他信任有加,汉王朱高煦谋反时,他与杨荣等人赞佐宣宗亲征。叛乱平息后,宣宗给他的赏赐很丰厚。宣德二年,宣宗把长安右门的一座宅第赐给他,拨给两个守门人,赐给四枚银章。他生日时,宣宗在他家中赐宴给他,这次皇帝更是对他赞誉有加,这种风光,便是当今首辅也不曾有过,心头的欢喜如何藏得出,按照这个势头,他相信用不了多久,便能入阁,一展多年的鸿愿,当然了要做到这一步都得有拿得出手的政绩,永乐的二十年,他大半生寻建文帝,好在功德圆满,洪熙时,他秘密上疏驰送北京,报告太子监国七事,并说太子诚敬孝谨,并没有别的过失,算是站对了立场,宣德时,他与杨荣等人赞佐宣宗亲征算是有了平乱之功,这些功勋让他从一个兵科给事中七品小官,一路做到了当朝二品,可谓是风光无限,无论是人望,还是资历,还是才干、人脉,他都不差,年纪也只有五十八岁,,皇帝的宠信无以伦比,想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绝非不可能,但他心里明白,这同样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功劳,机会可以慢慢等,他身子骨还硬朗,年纪也不算大,还等得起,可功劳不是说有就能有的,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一旦遇到了那是老天爷的眷顾,碰不上那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
他一直觉得自己运气不错,事实上他运气的确很好,自永乐末年始,户部一直就不宽裕,虽有仁宣的励精图治,情况并没有什么好转,所以户部尚书一直难以有什么功勋,做尚书的人也多是抱怨,因户部赋税一直没有起色,六部之中,户部尚书也是换得最勤的人,差不多比得上了苏州知府了,直到郭资出任户部尚书,张本侍郎,户部才有了些许起色,尤其是张本此人谋划户部很有主意,如当太子宾客时户部因官田租税减少,请削减外官的俸禄和生员军士的月给。皇上认为军士生活艰难,不让减,其他的交大臣廷议。张本等人反对,此事作罢。阳武侯薛禄修筑独石等戍城池成功,张本前往谋划守御事宜。回来后他作了汇报,很合皇上旨意,命他兼掌户部事务。张本担心边防储粮不足,而各边地连年丰收,便请拿出丝麻布帛输运到边疆以换取粮食,多的三、四十万石,少的也有十万石,边粮储备顿时充实起来。户部的日子才好过了些,可刚刚有了起色的户部,张本先去世、紧跟着郭资也跟着走了,他因早年因国家开支项目渐多,担心财物不足开支。减免租税的诏书一下,他常常阻拦不执行,让皇帝对他大为赞赏,郭资死后一时寻不到合适的尚书,便将这担子丢给了他。
对这事儿他是百分百的愿意,从宣德六年年底开始,赋税拖欠严重的苏州城就得到了解决,到了宣德七年朝廷的赋税开始从负到正,数目虽少,却也是足以让人欢喜的事情,宣德八年不过一年的功夫,便是整个江南竟上赋税五百万两,算上北方、云贵等地,今年的赋税足足有九百万,九百多万比洪武多四百多,比永乐最辉煌的时候多了三倍多,比本朝也足足有两倍,这等功勋任何人见了有眼红,偏偏这一切都从他开始掌握户部开始,虽说其中有郭资的调度,可自己也参与其中,这份天大的功劳总也好不了他,入阁的资本无疑是又重了几分,更让他欢喜的时候,这种翻倍的势头,并没有停下来,据他所知,苏州九大红顶商家取得了巨大成功,早已波及了江南,原先瘫痪的市舶司,商业税,田赋税都得到了整顿,整个江南的商业已成兴旺发达之势。
ps:说明,有错别字是故意为之,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