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峥虽说有些才名,但终究不是走科举的路子,名声最有,但就待遇而论,与林大状元的名头就差得太多了,此人“生而颖异,及学,目十行下,时人皆称神童”。 年幼丧母,事继母以至孝,家庭生活贫困,但贫不移志,坚持刻苦读书,据林震自述:“夜则读书于室,昼则樵于山,倦而息影林樾下,出携卷腰底,读之声朗朗出树间。”经多年苦读,他学问渊博,文章超群。
永乐十八年,林震参加乡试,考中第六名举人。对此,胸怀大志的林震并不满足,再历十年刻苦学习。明宣德五年林震进京会考,获第十五名进士。据传林震参加殿试时,宣德皇帝出《月中丹桂第一枝》题。林震才思敏捷,即赋:“骑鲸直上九天台,亲见嫦娥将桂栽;幸得广寒宫未闭,待臣连月抱归来。”皇帝闻之大喜,御笔圈定林震为新科状元,大魁天下。此科第二名榜眼为建安(今建瓯市)龚锜,第三名探花为莆田林文。福建省囊括榜首前三名,闽中一科三鼎甲,至今传为佳话。
林震状元及第后,即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在京城除去杨峥之外才名最甚的状元郎。
仗着状元郎的身份,林震是有些看不起无功名的杨峥的,碍于内阁的面子,才受了这份差遣,对于这位胸中无点墨的杨巡抚可是一脸的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宗藩的问题是朝廷一等一的大事,多少才学之事都不能解决,一个靠着运气的江南巡抚,能做到这一步,带着这份疑惑,他与杨峥见了面。
初次见面时,他见杨峥虽贵为二品巡抚,却毫无官架子,对他的印象改变了不少,说明来意后,两人便细细交谈了起来,期初还没什么感觉,可随着交谈的深入,他发现这位读书不多,又没有功名在身的杨大人却有不少独特的想法,这些想法看起来有些杂乱无章,但细细想来也不是没有道理,而且看问题的关键,总能一言中的,或能道出其中厉害,原本看似毫无结果的问题,到了他哪儿只不过是轻描淡写的给解决了,往往还给人的感觉,原来这事儿竟这么简单的感觉,经过这么一番交谈,林状元郎立即收了怠慢之心,神色变得恭敬了不少,在一番说辞后,才抛出了藩王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他抱的希望并不大,一来,这个问题太大,历史久远,自汉代有藩王,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汉代采用推恩令,其具体法子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制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有其长子继承改为由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这法子看着是解决了藩王问题,实则不然,藩王的权势只是减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以至于后来的当权者多不采用,本朝采用削藩,最终酿成了靖难之役,有这个榜样在前,对于藩王的问题朝廷从来都是十分看重,而群臣明知道藩王的问题日益严重,却因找不到合适的法子,一直引而不提,以至于大明开国六十年,藩王的人数膨胀了数倍,消耗朝廷的粮食,赋税竟有三分之一之多,更可怕的是,随着天下承平,这个数字还会不限制的增长,朝廷根本养不起,如今的局面虽不至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可也严重威胁到了朝廷的利益,这次宁王图谋苏州事件,无疑是一个借口,一个合适的机会,若能顺利解决这件压制在朝廷身上的毒瘤,无疑是大功一件。
可想得是好,却苦于寻不得好的解决法子,林震在腹内虽有些想法,但多半也是前人雅慧,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迟迟没有表露,所以此番前来,对于这个问题也看得极重,有先前的那一番交谈后,心头的盼望便多了几分,旁敲侧击的说出了自己此番的来意。
对于这个问题,杨峥虽没多关注,但早些年从前世影视剧上看到的那个《宗藩条例》却记得清清楚楚,有了这个法宝,自是有条不紊,说了几句自以为豪的话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