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来反对皇帝的决定。
用制度来管理国家,管理人,本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可制度制定到偏执的时候,往往造成的最大的限制,就是对自己。
皇帝这么威风的职业,在北宋有点变相的成了一种摆设,所以像赵煦这种年幼的皇帝,就很容易被外戚夺权。
不过有一点不得不说,这种制度下,也造成了别人想抢皇帝的皇权,也是极其不容易的。
极致的制度和思想观念的约束下,文人对皇权还是相当忠诚和认可的,听起来这话有点好笑或者矛盾。
可是在文人心中,我就是忠君爱国的,但是皇帝也不能左右我的思想,我有什么政见,皇帝必须得认可才行。
于是文官集团开始逐渐因为政见的分析或者各自的利益,逐渐分为模糊的两大派系,而之后朝堂上的党同伐异,相互攻讦也就不足为奇了。
杨怀仁也不好从一个已经知晓了历史发展进程的后世的角度,去给高太后分析她想夺得皇权,从这一点上就行不通的。
只能转换角度装作去给她分析利害和优劣。
“文官们嘛,本来就是赞成太皇太后殿下的,太皇太后殿下当政这七八年时间里,也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这么说来,文官上的阻力是不大的。
而五官呢,本来在朝堂上就没有话语权,而掌控军队的大权都在枢密院和三司手中,太皇太后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武将们也能像文官们一样赞同太皇太后您继续执政。
武将们不想文官们思想复杂,他们头脑简单的很,到时候只要我这个大胜西夏的功臣站在您这一边,相信大多数武将也就不会站出出来闹事了。”
杨怀仁这几句话说的其实逻辑上有漏洞的,但是高太后似乎考虑不了那么多。
在她意识里无论文官还是武将,都是墙头草一类的人,只要到时候有几位在朝中具有代表性的人选择了站边,其他人也会跟着风向站,选择顶风的人一定会是少数,大不了除掉他们就是了。
“这第三个重点嘛,就是财富。这一点就更不用担心了……”
杨怀仁对于第三点就简单说了这么一句,就不再往下说了。
高太后是明白人,她早已经将掌管朝廷钱粮的三省和宫廷财政的内府监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话说有钱好办事,手上有钱,心里不慌。不仅如此,高太后私下里也在民间拥有数额不小的秘密财产。
这些财产都是暗中交给叶公公,让内卫来打理的,一开始是内卫的行动资金,后来内卫里的人经营的好,反倒成了一项给高太后提供巨大财富的资金来源。
高太后越想越高兴,脸上忍不住露出了一丝骄傲的笑容。
杨怀仁偷偷抬眼睨见了她的神情,意识到这时候正是说第四点的好机会。
“第四个重点,正是赵姓皇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