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英国最大的报纸《泰晤士报》刊登的一则消息,将整个伦敦甚至整个英国都轰动了:王国对华远征军惨败,虽然没有全军覆没,却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军队逃出印度洋,数万人战死在印度,还有数万人被中华帝国俘虏,大不列颠王国遭受比克里米亚战争还要严重的重创,王国在世界和欧洲的地位轰然坍塌。
而《世界新闻报》、《每日邮报》这种类似官方背景没有那么强的报纸更是直接以“这是一场将大英帝国彻底葬送的惨败”、“大英日不落帝国从此再没印度和东方”、“两场对华远征的惨败葬送整个大英帝国”之类的标题,公开报道这次对华远征军的惨败。
甚至,其他一些廉价的便士报更是充满愤怒地谴责大不列颠内阁政府,说他们做出了对华远征这样愚蠢的决定。其中,《星期日泰晤士报》公开宣称,维多利亚女王和前首相罗素是造成这次惨败的罪魁祸首,应当为死去或失陷敌军之手的10多万大不列颠士兵全权负责。
报纸认为,在中华帝国已经强大起来,在第一次对华远征舰队全军覆灭的情况下,就不应该再次发动这一次的对华远征。内阁政府没有做任何的情报收集,也没有认清形势,导致此次惨败。而女王煽动对华战争,资助军费,只是为了印度的财富和宝石,将大不列颠的小伙子送入坟墓。文章声称应当由大不列颠政府和王室立刻出面,同那中华帝国进行和谈,并共同出资,将被俘虏的大不列颠士兵赎回欧洲,并对战死的将士们的家属发放抚恤金,赡养他们。
虽然有很多上层人士对报纸这样的论调嗤之以鼻,但却得到了许多底层百姓的认同,特别是那些战死士兵们的家眷或者亲戚等,看到报纸得知惨败的之后,立刻炸了锅,纷纷自发地走上街头,大规模地进行游行示威起来。这还是继大不列颠王国平定国内的工人运动之后,再一次的游行示威,立刻让整个英国非常紧张,急忙调动军队前来维持维持秩序,但偏偏这些游行示威的大部分都是军人的家眷和亲朋好友,甚至这些被调来镇压的士兵当中,不少人的家眷也来到了这里游行,因此,这些士兵怎么忍心对自己熟悉的亲人或是为自己同胞争取利益的百姓动武?毕竟今天为那些战死的士兵游行,明天就可能是为自己。
因此,从上午开始,伦敦街头,特别是议会广场这边,便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等到中午过后,整个议会广场已经是水泄不通,数万人高呼内阁下台,高呼女王出面,高呼拯救还在印度受苦受难的被俘虏的士兵。
而闻讯匆匆赶回伦敦首相府的德比伯爵,也头大如斗,维多利亚女王的中风,多多少少有他的因素在,而他虽然对这个首相已经不太在乎了,但上任几个月便要被迫辞职下台,总是会让他颜面扫地,对他的名声不好。因此,他还得尽力维持。
一回到伦敦,他便立刻召集了内阁成员,商议如何解决大不列颠对华远征军惨败的事情。而上午开始的游行示威,德比并没有过多的重视,这些都只是些许小事而已了。
德比看了一眼已经在会议室等候的众人,这次内阁大臣们到得都很及时,海军大臣西德尼*赫伯特、陆军大臣潘默尔*拉姆齐、内政大臣霍华德、安全大臣华莱士、财政大臣格莱斯顿、司法大臣特拉斯都已经赶到,甚至连不是内阁大臣的邮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