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制服虽然“不精神”,但士兵却是精神抖擞的。
“二次长州征伐”之前,萨摩藩就开始“西法练兵”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多多少少,还保有一些“日本特色”。
“二次长州征伐”,轩军的武备和战力,长州藩军和“诸队”的惨败,极大的刺激了萨摩藩;一俟“二次长州征伐”结束,中国人还没有离开日本,萨摩藩军就开始了进一步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从里到外,彻彻底底,“全面西化”。
同时,扔掉了杂七杂八的前膛枪,换上了一水儿的后膛枪——同火炮一样,一半购自洋商,一半“集成所”自造。
萨摩藩的舰队,也已成军,规模虽然不算大,但总吨位并不在幕府舰队之下;船有新有旧,但全部都是蒸汽船,其中的新船,大半由“集成所”的造船所自造。
讽刺的是,萨摩藩的海军,也是师从英国,请的也是英国的教习。
当然,这些教习,都是退役军人,没有现役军人,不过,同英国政府之间,似乎也存在着某种若明若暗、若有若无的关系——
当初,为萨摩藩聘请海军教习往来奔走的,是一个“女王陛下政府雇员”——英国驻长崎领事馆的书记官萨道义。
因为有了这一层的渊源,乔百伦、柯烈福、狄克多等中国海军的英国顾问,对萨摩藩海军的战力,便有了较为切实的了解。
据乔、柯等人说,萨摩藩海军规模虽然有限,可是,一切一切,都严格按照现代海军制度办理,训练亦十分之勤奋刻苦,经已具备了相当的专业水准,可算一支短小精悍的“准现代化海军”,其战力,未可小觑!
英国人的这个话,应该是可信的。
想当年,还是一副土头土脑模样的萨摩藩,便在“前之滨之役”——即“鹿儿岛炮击事件”中,同英国舰队有来有往,很过了几招,叫英国人很吃了些苦头;目下,鸟枪换炮,自然是更上层楼了。
总的来说,今日萨摩藩军之战力,不论海、陆,都已远超当年长州藩的“诸队”;对阵幕府的军队,更加是可以“吊打”的。
整军经武是最花钱的,海军尤甚,萨摩藩军的战力,同萨摩藩的财力,密切相关。
“藩政改革”之后,萨摩藩的藩库,每年都有相当的盈余,这两年,更是盘满钵满——
“二次长州征伐”之后,日本的走私大涨,别的藩,幕府稽查甚严,唯有对萨摩藩,无如其何,因此,大宗走私,都由萨摩藩进出,许多巨商都在萨摩藩设立商行,走私走的正大光明,萨摩藩则坐地抽成,日进斗金。
而萨摩藩从走私中获得的收益,几乎都投进了军队建设。
萨摩藩的兴旺发达、兵强马壮,同人才鼎盛,亦密切相关。
“二次长州征伐”之前,萨摩藩就初步打破了身份限制——只要是武士,无论等级如何,只要有才干,就予以提拔,许多下级武士中的优秀人才,乃得以到大名府担任高级职务,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就此脱颖而出。
“二次长州征伐”之后,在强烈的危机感的促使下,萨摩藩发布“诸贤令”,彻底打破身份限制,即便不是武士,哪怕“贩夫走卒”,只要有才干,也可入职政府,并不设上限。
虽然,迄于今日,“贩夫走卒”之中,还没有出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一类人物,不过,“上进”的大门是打开了,下级官员之中,已经有了不少出身“贩夫走卒”的,整个萨摩藩,“民气昂扬”。
另外,“二次长州征伐”之后,萨摩藩招降纳叛,在本藩呆不住脚的“维新志士”,都往萨摩藩跑,一班这个时代日本最优秀的人才,荟萃于西南一隅,对于萨摩藩来说,很有些如虎添翼的意思了!
当然,所有的人才中,最优秀的那个,还是大久保利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