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十二章 西关(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白天的西关码头上人潮如织,摩肩接踵。没被后世耿继茂、尚可喜等人屠杀过的广州城,这会人口保守估计已经超过十五万了,如果再算上居住在近郊或周边乡村的人,整个广州城的人口不啻有几十万人之多(这些人一般是为广州城里人服务,以种植粮食、瓜果、菜蔬等农产品为主),算得上是一处人口繁密的所在了。

    其实,在东岸人那边,曾经制定过一个搬空广州二县(即各占广州城一半的南海、番禹二县)众多人口、财物、文物的计划。即一旦在广东李成栋势力崩溃在即,无可挽回的时候,那么东岸人也不会心慈手软,会直接出动大军在广州城外的西关一带登陆,然后以最快速度攻破广州城、扫荡四周。他们乐观地预计,那个时候李成栋大势已去,广州人心惶惶,基本没什么成建制的抵抗了,因此大可放手施为,收获应当非常巨大。

    黄汉华作为梁向俭的秘书,自然也是知晓这个计划的存在的,并且对此也是支持的,毕竟经过这么几次旱灾、蝗灾、震灾的折腾后,远东三藩对移民的容纳能力是大大增强了。广州城里十几二十万人口,周边几十万人,全部掳走也不是不能支撑,我们可有着朝鲜提款机和登莱的农业基地呢,应该不至于立时扑街,更何况广州当地也不是一点粮食抢不到。

    不过,这终究只是个计划。在广东秩序没有崩溃前,在李成栋仍然稳稳地坐镇广州城内时,在生意仍然照常稳定进行的当下,东岸人还是要堆起一副和善的面孔,与他们和平共处的。并且,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们还要尽力支援李成栋集团在广东精华地带的统治,以免便宜了其他人。

    黄汉华等人此时所在的地方,大约位于后世广州西关泮塘一带,这里在最近几年一连起了很多屋舍,组成了一条商业街(就如同后世广州的十三行一般),多是当地商人建的柜面、货栈之类。这些屋舍的布局还算比较整齐划一,这大概是因为官府也参与了进来的缘故(李成栋这厮可不会放过大笔收税的机会),商业街的旁边就是著名的仁威庙,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供奉北方真武帝——这座道教寺庙东岸人还是经常捐款、上香的,盖因其建于北宋年间,东岸人向来宣称是宋朝后裔,再加上庙宇供奉的真武帝在东岸的新道教系统内也有相当尊崇的地位,因此前来祭拜相当正常。

    “西关现在也逐渐兴起了一些纺织工场,专门生产各类棉布、锦缎、绢绸等等,其中有些字号的店铺的产品质量还不错,我们每年都会采购相当一批。国内对锦缎、绢绸之类的高档品市场的需求还是很旺盛的,但我们的机器又无法织出如此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因此明国锦缎的市场之火爆,是你我所无法想象的,总之我这两天会带你同一些工场的东家见面的,以后要长期合作的,见面聊一聊也是必须的。”穿着一身黑色中山装的邵曙光一边走,一边扭头朝黄汉华说道:“西关这里同样还有一些加工产业的工坊,同样是我们每年采购的重点。尤其是在这会宁波府诸县茶叶产量萎靡不振的情况下,我们就更要重视这一片了,广东茶叶部分资产,部分从江西、福建流入,质量还是可以的,在宁波府茶产量恢复正常之前,我们都必须大量依赖广东进口茶,不然国内市场可就全让荷兰人、英国人占领喽。”

    邵曙光提到的这些手工工场、商行什么的,都是近些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因为海珠岛商站常年稳定的收购,催生了广州城一带日渐繁盛的对外贸易,再加上东岸人军事上的强势以及对广东实际统治者李成栋的威慑力,使得他们的采购无人敢下绊子,这无疑从政治上对这些商人形成了庇护,因此很快在广州西关外便兴起了这一系列的商行和工场,一如后世清朝专做海外贸易的十三行一样——至于说商行和工场为何集中在西关,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广州城北面是山地、东面是台地、南面是珠江,只有西面是肥美平坦的珠江冲积平原,既可拿来种地,亦可开办工场、商行等场所,且低价低廉,自然使得众人都集中到了这边来,并渐渐使之繁华了起来,虽然比起广州旧城还有些距离,但也相当不错了。

    可以这么说,在清廷控制苏州、松江一带,并使得当地原本全国第一的纺织工业基地渐渐没落后,现在中国大陆上工商业最发达的地方依然转移到了广州一带。依托对外贸易的广州、惠州商人们将大量纺织品、茶叶、生丝、瓷器、药材等特产品出口至国外,但进口的东西却不是很多,因此累积起了大量的利润。

    只可惜,目前看来这些因为工商业而产生的利润,并没有被其掌控者们进行再投资,也没有流通到市面上并形成如同英国社会那样的“价格革命”——西班牙开采美洲白银后,使得大量贵金属流入英国,一举解决了困扰该国多年的货币短缺的现象,并引起了物价的全面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是多数沉淀了下来,变成了商人和工场主们的私人存款,彻底从流通市场上退出,令人颇为感叹。

    之所以如此,大概还是由于商人们普遍觉得扩大生产会招致亏损吧。毕竟,东岸人的收购数量一般都是固定的(至少增长率不高),再加上国内战乱,市场也比较封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他们的商品未必就能顺利卖到其他省份,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将利润进行再投资,而是任其沉淀了下来,成了一堆“无用的金属”。

    “西关一带风景优美,被称做‘既有一湾春水绿之风貌,又有两岸荔枝红之盛景’,所以现在也开始有人过来购地置宅了。你看那边,那些被称做‘西关大屋’的宅子就是从事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