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官们指挥着自己的部下们,流畅的由前到,由后上前。
开战以后,一直到现在,整个羽林右卫的伤亡,居然仅有几十人而已。
杨烈接到战报后,凝神仔细一想,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笑意。难怪老师总是说:一寸长一寸强。
这里虽然是大草原,十分有利于骑兵的突击,可是,一招鲜,吃遍天。
提前拥有了神臂弓,并且军纪格外严明,拥有高素质军官团的羽林右卫,其实更适合在大草原之上作战。
契丹人,生于草原,长于大草原,是典型的马背上的民族。
上帝是公平的,赐于了契丹人宝贵的战略资源——无穷无尽的战马,同时也给了契丹人致命的缺陷:他们不会农耕,不擅长筑城。
只要契丹人没办法大规模的复制出神臂弓,一旦李中易成了大周帝国的主人,类似羽林右卫这般的精锐勇士,他只需要训练出十万,再加上西北党项的几万骑兵,他便有把握拿回燕云十六州。
晚清时期,八里台之战,绿营兵的装备,除了部分刀枪和弓箭之外,还有一半是鸟枪和火炮,其实装备也不算太差。
可是,面对军纪律严明,普遍装备的前装燧发滑膛枪的英军,再加上,可以发射霰*弹、开花弹的火炮攻击,大清的军队,败得真叫一个惨呐!
李中易向来不是惟武器论者,远的且不说,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的整体实力,真心不比倭国海军差,甚至还要略强一些。
北洋水师的战败,李鸿章所差不过是坚定的战争意志,以及舰队的作战水平罢了。
“呃……”随着契丹人的反击,羽林右卫的军中,伤亡逐渐增多,一名勇士腹部中箭,痛苦的倒在了阵前。
严酷的训练,此时派上了用场,不须军官发话,自有袍泽将受伤的战士,抱到了阵后疗伤。
属珊军不愧是精锐中精锐,当第一波攻击骑兵群几乎被全歼之后,他们突击的队形,很快散得很开。
弓和马是契丹人必不可少的朋友,契丹人的正规军也都经过严格的训练,他们都知道,面对密集的弓弩打击,他们聚集的越扎堆,损失也就越大。
杨烈早就料到了,契丹人会展开队形,他自然是早就准备。
李中易一直给手下的将领们,灌输一个弓弩打击的原则,除了远程,就是密度!
弓弩射击的射程和密度越高,杀伤力也就越大,尤其,在针对骑兵进攻的时候。
骑兵进攻速度快,冲击力强,可是,目标也大了不少。
弓弩即使没射着人,仅仅只伤了马,对于高速奔驰的骑兵来说,也是足以致命的重大伤害。
所以,当契丹人的第二攻击波,全面展开之后,杨烈也跟着传令变阵,“斜向,五段击。”
没错,杨烈没有说胡话,确实是斜向用弓弩攻击契丹人展开的第二波攻势。
李中易曾经说过,正面的弓弩打击力度,其实远不如侧面打击。
一战时,德军的机枪大阵,就是利用斜向射击,导致打击面宽得多的原理,屠杀了好几万英国的绅士。
如今,和目标较小的英军步兵相比,骑在马上的契丹人,成为靶子的可能性,大出去不少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