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空卧听南窗雨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通判杭州,继而改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压抑,心境是抑郁悲愤的,情感是悲欢相杂的。这次初到任所,又逢凶年。据他的超然台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故疑余之不乐也。”作为知州的苏轼,在日常生活中已到了“食杞菊”以为继的境地。苏轼是个亲民的官,作为一州之长,地方上连年蝗旱“天上无雨,地下无麦”(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就连知州和通判也只能每天吃枸杞和菊花(后杞菊赋序:“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草民百姓的生活困苦更是可想而知。天灾人祸、荒年凶岁,使这位年遇不惑、刚刚履新的“使君”日日忧愁满腹,夜夜难以安眠。除此之外,继室王闰之(王弗的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地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是记挂在心上呢?

    宋熙宁八年(1075),正逢亡妻十年忌辰,这是一个不堪回首、伤心欲绝的日子,此时的苏轼,一直沉湎于对亡妻的追念中。遥想当年,伉俪相得、情深意笃、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爱妻王弗温柔多情、娴雅贞淑,在奔波不止的宦游生活中,结发夫妻朝夕相守、不离不弃,自始至终对自己忠贞不二、关心备至。可如今,夫妻二人相距千里、幽明永隔、死生契阔,心中纵有万千相思,更与何人说啊?

    入夜,苏轼在梦境中与亡妻相见“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梦醒来,苦辣酸甜五味杂陈,千头万绪齐聚心间,久蓄的情怀顿如波涛汹涌、奔腾澎湃。于是,苏轼以泪研墨,饱蘸心头伤口渗出的鲜血,写下了这首江城子,向亡妻表述了永志不忘的心迹和永难释怀的思念。

    这首词,全无雕琢之痕迹,近乎白描,朴实无华,虚实相间,情感真挚而深俱切肤之痛。过眼千年,依然字字含悲、声声泣血、韵味醇厚、哀恸感人,读之令人热泪纵横、哽咽再三。苏门六君子之一的北宋词人陈师道曾评价此词:“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自此以后,苏轼的诗词中大量出现“衰”、“老”、“早生华发”、“须髯稀疏”之类的悲秋字眼,可见他已是心魂消磨、哀毁骨立。

    我曾先后三次到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的“三苏陵园”苏子和其弟苏辙就长眠于此。每当我在苏子墓前屈膝跪拜时,总是恍惚感觉到陵园里松风悲鸣、草色忧戚、孤坟凄凉,这里,虽然也是松柏森森、绿荫匝地、清幽静谧。每至此时,我不断地在心中默念:“聊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止不住的泪水,便从眼角汩汩而下、沾湿双襟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与这首江城子写作时间极为接近、情感几近相同、堪称姊妹篇的,还有一首词人的临江仙: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这首词的词题是送王缄。王缄,字元直,爱妻王弗之弟。当时,王元直自家乡眉山(眉山县所在的眉州属成都府路,故以“成都”称之)到杭州看望姐夫苏轼,临别时,苏轼以此词相送。

    爱妻王弗的英年早逝,对苏轼的心灵打击难以形容。为了摆脱无法排遣、日夜困扰的悲伤,苏轼设法“忘却”昔日的一切。哪知大凡人之至情,愈想“忘却”遇难忘却,特别面对着自己的亲人故旧时,心中郁结已久的愁苦悲伤,便会淋漓尽致地倾泻出来——“因君未免思量”自王弗归葬眉山至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差不多相隔“十载”(1065—1074)。在这漫长的十年里,苏轼无时不刻地思念亡妻,一年一度的亡妻忌日,他便沉痛地祭奠一次,心头便平添一重浓郁的哀伤,十年便是十次追念更是十重哀伤。“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深藏的哀恸,化作长久的缅怀。但是妻弟的到来,又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情感创伤又一次陷入极度的痛楚。

    这首词的大意是:

    故里握别,而今已是十载,见到贤弟,我又想起往昔的生活。请你代我,将一掬清泪洒在家乡的江边,借以凭吊我的爱妻。你已告诉我:故园依旧,亲人安好,但我宦迹飘零、世间辗转,总是心怀悲凉、孤单寂寞。饯别时分,你可能不曾看到我愁绪萦怀,但送别归来时,我已是不胜悲戚、无肠可断,尽管当时我也曾“劝君更尽一杯酒”离情别意斟满觞。回想起来,我仿佛一直流荡于羁旅驿馆,我日思夜念的故乡啊,你在哪里呢?

    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乎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本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稍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而“何处是吾乡”则暗示出我们都是人生旅途上的行客,四处漂泊,无家可归。

    与王缄相见那年(熙宁七年,1074),苏轼因与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政见不合而“乞补外郡”被迫到杭州任通判。由于官场的压抑失意,词人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宦海沉浮的郁郁之感,此时又增添了对亡妻的追怀,对故乡的思念和送别亲人时的恋恋不舍、落寞惆怅。于是,国忧、乡愁、别恨、离情这四条情感脉络杂陈其间、互为融合,使这番离别的分量无可比拟,遂使它成为苏轼抒发心中极度悲伤的代表作之一,也由此奠定了这首临江仙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