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东家的主意,张伯就算腹诽也不敢违抗,只好由着这位少爷捣鼓他的去。
宁泽看着一张张已经裁出圆边的伞盖,仔细回忆自己当初参加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似乎也认定过雨伞的制作,记得那位老先生用大大小小不一的毛笔,先蘸上专用颜料,在伞盖上画出一个个几何形的图案,再刷上一道清漆,又再上油······
嗯,可以这么办!
宁泽照着瓷器的做法,先弄一个底座,底座上安装木齿轮,木齿轮中间插一根竹筒,然后把伞盖固定在竹筒顶部。坐在旋转的底座旁,两脚不住蹬开,那齿轮随之转动。宁泽拿着毛笔,只消固定在一面随手挥洒,一圈下来,波浪出来了,两圈下来,水花出来了。不能再转第三圈了,必须一笔一笔地描绘,云彩、鱼儿、远处的花木······
做了雨伞几十年的张伯,目瞪口呆看着二少爷这么迅速地一顶顶伞盖挥洒而出,这效率快就已经够稀奇了,更奇的是那些图案,可从没出现在雨伞上过,连绵不断首位相和,说不出的好看。
“二郎,你这法子真是好!不是老汉说嘴,从来只有素面的伞盖,没成想经二郎如此一画,这雨伞竟更添了神气!”张伯笑得满脸褶子,盖都盖不住。
“没有么?”宁泽顿时有些愣住,这么简单地法子,居然大宋还没发明出来。呵呵,真是活该老子发财了,宁泽快活地想。
那就再加把劲,宁泽干脆向老娘告假,没日没夜一头扑进作坊里埋头苦干。不到五天,竟画了六百多幅伞盖。张伯看见东家如此拼命,也没话说,跟着拼命,更让那六个小子真正尝到了学徒的苦楚。
六百多把雨伞,竟在十天里全部赶完。张伯抹了抹满头汗水,畅快笑道:“从老太爷开始,这么多伞十天赶完,还是头一遭哩!”
“可以开张了!”宁二郎微笑着,看看窗外。
人家开张,都等着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舞个狮子敲个锣鼓什么的,只有宁家伞行,非要等下雨天,别的不要,就让老牛去对面柳记买了几挂炮仗,说是风雨交加,雷电轰鸣,才是雨伞的好日子。
可惜,那炮仗一拿来,宁泽就有些傻眼,怎么这么短啊?一挂才两尺多长,颜色又难看。他以为会是红色的,谁知人家大宋现在不知道这个,全是黄麻纸裹出来,太丑。
一放更郁闷,没有雷电轰鸣的气势,倒像是谁吃多了豆子,放出一连串的响屁!
唉,宁泽哭笑不得,只好将就。好在过路的人对炮仗的短小精干根本没感觉,倒是对他家的铺子很带感。
一排通透的铺面,没有窗户,任意可以进出。
没有柜台,五个花瓣样的大组岗里,斜斜插满各种红红绿绿颜色鲜艳的雨伞。以前尽是黄油布、红油纸,现在居然看见那么多款式,真是眼花缭乱。
一抬头,房顶上到处垂下从张顺那儿要来的鱼线,每一根线都挂着一把撑开的雨伞,抬头看去,有红鲤戏波的,有牵藤蔷薇的,有芝兰叶茂的,还有万字不到头的。
外面的雨又下得说大不小,抱头疾走的人们路过这里,都不禁被这情形给吸引住,忍不住跨进门槛驻足观望起来。
有些心思便蠢蠢欲动,又怕这些伞是高价,迟疑着开口问:“这伞多少钱一把?”
“回大爷,这伞三百五十文一把。”老牛被宁泽临时征用做了掌柜,虽然他不会认字,可会数钱。反正记账也简单,都是一个价,卖一把画一个圈,一天数数多少个圈就可以对账,倒是暂时难不倒老牛。
“咦,不贵啊。这伞品质如何?”
“呵呵,大爷也是本县人世,且请抬头看看,这宁氏伞行的招牌,全县可还有第二家?六十多年的老字号了,筋骨结实,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你看看,这个、这个——”老牛热情洋溢地给客人介绍着产品。
终于,观望的人群里有一个实在挨不住诱惑,掏出一张一贯钱的会子买了一把。老牛喜滋滋地给顾客找钱,劝顾客马上打开检查。那顾客得意洋洋撑开伞面,果然是上好的做工,配着上好的花样,在众人羡慕的眼里,得意洋洋重新走进雨里,看着艳丽活泼的图案,听着哒哒的雨声,真如做梦一样,好不快活。
顾客笑着回头,才赫然发现,铺面大门楹柱上写着一副遒劲潇洒的王体对联:
知否家中常盼望?
莫因风雨误归期。
那客人也是个识货的,连声赞叹:“好字、好句!”
“掌柜的,来一把!”
“我这里也要一把!”
“这把我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