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切受到人们长久赞美的东西,都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完美无癖,从而形成一种固定的观念,留在人们的意识里。母亲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观念的产物。她高大完美,和蔼可亲,有着无限的耐性和爱心,对子女怀着无条件的爱和宽容,可以包容我们全部的任性和乖张。我们所赞美的母亲基本上就是以这个形象为蓝本,而现实中的母亲只是一个因由和载体。我们自以为是在赞美现实中的母亲,而实际上当我们赞美时,我们已经把对象理想化了。而且我们全部的文化心理也在呼唤着我们,社会伦理,传统道德也在规范着我们,母亲永远是一个赞美热爱的的对象,而不是一个理性评判的对象。
二
我们一面在心中勾勒着一个理想的母亲,一面又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着现实的母亲,我们反抗她,但并不反抗理想的母亲。现实中的母亲只是一个偶然,理想的母亲则是“永恒之女性”
三
现实中没有一种角色身份是绝对的,超越人的全部复杂性之上的“母亲”也不是,她并不全是爱和善的化身,永远不是。
四
母亲从来不恨自己的子女吗?从来不嫌弃、鄙视、厌恶自己的子女吗?在某种利益面前,母亲不会和子女产生龃龉、疑忌和争夺吗?人性的弱点与母性的本能之间的斗争,在“母亲”的身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悲观哲学家叔本华与母亲二十年的精神隔离,足以让并不悲观的我们悲观了。
五
母亲强迫子女做他们不愿意做的某种事情时,她可能是为他好。但如果其强迫的结果让子女产生痛苦,而她对这种痛苦又毫不同情时,她就不是为子女,而是为自己了。她要让子女完成的是她的某种愿望和心愿,她要借子女达到某种满足,子女不过是她愿望的工具。这很阴暗吗?并不,她只是把子女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而忽略了他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人。
六
在母亲的眼中,幼小的子女是她的宠物,逐渐长大,有了独立意识的子女是她的对立物,成年的子女是她的依赖物。这个的过程是她的爱逐渐递减的过程,而当死来临时,她便只爱自己,自己的行将就木的生命。至于在弥留之际渴望见到子女,则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恐惧了。
母亲,一个被理想化的形象!
我不知道何以有那么多对母亲的赞颂,我所知道的是,母亲,她首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是母亲。她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缺点和弱点,会部分或全部的带进“母亲”这一角色中,她的母性不会代替她的天性,更不会改易她的天性。她仍然要按照她的天性行事。在子女面前,她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母亲。
一个脾气很坏,偏激,刻薄,有暴力倾向的女性,她也决不会是一个好母亲。而一个在生活中宽厚,温和。善良的女人,她也一定是一个有深厚母爱的好母亲。
母爱是无私的,但母亲却可能是自私的,我们在大多数时候赞颂母亲,其实是在赞颂母爱,我们把母爱当成了母亲的同义词。但母爱和母亲是两回事。母亲有母爱,但母爱却不是母亲的全部。母爱是伟大的,但母亲却是平常的。
无私伟大的母爱如果不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么也是一个以点概全的故意。没有始终不竭的母爱。在孩子是一个可爱的小胖胖时,母爱是丰润的;在子女还没有脱离她的掌控,走自己的路时,母爱也可能是涓涓不竭的。当子女长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了自我的意志,而不再顺遂她的心愿时,她的爱就走到了反面,子女就成了她所仇恨的人。但她认为这是爱,是恨铁不成钢。
很多子女都是母亲负面情绪的发泄物,她斥责,批评,甚至谩骂,殴打,以一切刻薄恶毒的语言伤害他们的自尊。但她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此时已不再配做一个母亲。
母亲在很多的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很伟大神圣的字眼,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母亲绝不可能是他们现实中的母亲,而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