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群策群力,不断出主意,柳淳在旁边很认真记录,每说出一个办法,就写下来,等到了最后,有人就不免好奇了,你柳太傅不是号称智多星吗?你不是主意多吗?不能光是我们出主意,你也拿出来点办法啊!
“诸位,要我说呢,其实可以改变一下统计的方法。”
柳淳这么一说,身旁的朱高炽先憋不住了。他还记得师父说过,这世界上有三种谎言,统计学就在其中。
师父不会是打算做假账吧?
“咳咳!”柳淳板着脸道:“我的意思是扩大粮食的范围,将一些东西也纳入进来……就这么说吧,主要是土豆、红薯、玉米这三项、另外花生和葵花籽也要纳入计算范畴。”
在场众人听到柳淳的话,都不免迟疑。
这次还是杨士奇开口解释,他刚巡视了岭南,对柳淳提到的几样东西都有所了解。
“这些东西都是来自海外,于彦昭在完成了环球航行之后,又有人陆续出海,他们从海外换回了这些东西。并且拿到了沿海试钟,产量倒是不高。不过胜在不择土地,耕种也相对省力,一些海外蛮夷都能轻松种植,我大明百姓精耕细作,更不在话下。”
杨士奇提到的情况的确不差。人们的印象里,似乎土豆红薯都是高产作物。
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最初的土豆还有毒素呢,是美洲的原住民经过多年的培育,将毒性降低,并且选择块茎比较大的,一代代积累,才出现了后世的土豆。
同样的道理,把土豆从美洲带到大明,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在原本的历史上,明朝后期得到了土豆和红薯,经过了若干年的培育,终于适应了气候土壤,开始高产起来。
恰巧赶上了某位在位时间最长的“圣君”,然后又恰巧人口爆炸,只能说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土豆盛世”也是盛世啊!
柳淳提出了把这些作物纳入统计体系,还真不是他敷衍,而是希望推广新的作物,尽量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土地。
毕竟副食数量增加,虽然不能直接带来主粮的增加,却能取代部分主粮消费……总而言之一句话,柳淳的施政重点就是让老百姓吃饱肚子。
这个目标看起来很庸俗,可要想真正实现,却没有那么容易,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挑战。
“诸公,现在咱们就一样一样开始谈,这个兴修水利,要怎么落实?”
工部尚书宋礼来劲了,他盘算了一下,就主动道:“只要朝廷能给足够的钱,工部能同时修三条引水渠。”
他说完之后,所有人陷入了沉默,宋礼倒是迟疑了?怎么回事?嫌弃不够吗?
工部也有四个清吏司,编制和礼部一样,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其中只有都水清吏司是负责水利,扣除日常事务,同时开工三条水渠,已经是极限了。
“不成!”
柳淳默默摇头。
“那就五条!”宋礼咬着牙说,他都准备亲自下去了。
可柳淳还是摇头。
“太傅大人,不是我们工部不想出力,实在是无人可派啊!”
柳淳淡然一笑,“先稍安勿躁。咱们分析一下,要想大面积增产,三五条水渠是绝对不够的,哪怕修得再长,也没法解决整个大明朝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成千上万的水渠,需要数百万计的水井,还有蓄水的水库。”
杨士奇老脸拉得跟驴一般长,其他人也都天旋地转,柳大人啊,你是真敢说,可你也要看看能不能做到啊?
“要想让全大明的田地都有水用,确乎需要很多,只不过要让朝廷一下子修这么多,实在是太难了。”
柳淳笑道:“目标不妨先放在这里。我们可以动员每一个县,修一条水渠,挖一百口水井,每个府修一个水库。”
柳淳把计划拆解分割,这下子大家伙终于来了兴趣,似乎不那么吓人了,有成功的希望了。
“修水库的工具朝廷想办法解决,劳力地方出,朝廷只提供饭食。要让我们的地方官跟老百姓讲清楚,修水渠是为了大家好,希望百姓能踊跃支持,多多出工。至于修水渠的事情,可以纳入地方官吏的考核之中,诸位以为如何?”
吏部尚书茹瑺苦笑了,“太傅,这个办法固然好,可地方的压力是不是太大了?兴学要他们负责,现在修水渠也要他们负责,我怕地方衙门忙不过来,会敷衍了事啊!”
“茹尚书的意思是需要监督了?”
“也不光是监督,地方衙门的官吏实在是太少了,让他们负责这么多事务,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那就要增加地方官吏了?”
“这个……增加官吏,需要增加开支不说,似乎还有违祖制,我怕不妥吧!”
柳淳哑然一笑,“那这么说,增加粮食产量,让百姓吃饱肚子这事情就要搁置了?”
“不不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