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和麾下四大谋士,制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略方针之际,远在冀州的袁绍也得到了马超进兵长安的消息。
而袁绍此刻的想法,却又和马超、曹操各不相同。
在袁绍麾下,也有几个有先见之明的谋士,建议袁绍立刻出兵,将刘协接到冀州来,而后以刘协的名义发布命令,号令天下诸侯。这一提议,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谋而合。但是刚愎自用的袁绍,却根本没有这个打算,他的意见,更倾向于部下大多数文武官员的提议,那就是对刘协不理不睬,任其自生自灭。
冀州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乃是天下各州中绝对数一数二的大州,在乱世之中,冀州就是成就霸业的根基所在,袁绍心里很清楚这一点,他对冀州,有着远超常人的看重和依赖,否则也不会投一石二鸟之计,鼓动公孙瓒进兵冀州,待韩馥胆寒之际,袁绍自己趁机兵不血刃的夺下冀州了。
正因为对冀州的重视,所以在袁绍的内心中,他是不希望刘协来到冀州的。毕竟,刘协是名义上的大汉天子,而他袁绍是名义上的汉臣,一旦刘协到来,拿出大汉天子的架子来,对着袁绍指手画脚,渐渐地瓦解袁绍的实力,把冀州从袁绍的手上潜移默化的夺走,袁绍可就得不偿失了,这是他决不能容忍,也万万不想看到的事情。
更何况,边界处与公孙瓒的战事未息,虽然公孙瓒目前处于绝对的劣势,被袁绍军打的一再丢城弃土,可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袁绍的心中,公孙瓒是他的头号心腹大患,不能彻底的解决掉公孙瓒,袁绍哪里还有心思去应对其他的事情?
尽管麾下的田丰、沮授等有识之士苦苦劝谏,可袁绍最终还是否决了他们的提议,决定按兵不动,静观其变。袁绍的这个决定,令田丰、沮授等人扼腕叹息不已,却也是无可奈何,毕竟,袁绍才是他们的主君,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袁绍错失这样一个称霸天下的机会。
沿着袁绍盘踞的冀州,一路向东北延伸,便是公孙瓒的地盘。经过数场恶战,公孙瓒的辖土已经缩水了将近一半了。当马超进兵长安的消息传来之时,公孙瓒有心前往助马超一臂之力,可却是自顾不暇分身乏术,实在是鞭长莫及了。
公孙瓒是马家先祖马融的再传弟子,心中自然是和马超较为亲近的,可是面对自己眼前的窘迫战局,公孙瓒能做的,也唯有遥相为马超送上一份祝福,预祝马超能够马到成功,踏平董卓所部了,其他的,公孙瓒想做也做不到。
但是公孙瓒还是悄悄的派出了使者,带着他亲笔所写的书信前往关中寻找马超。公孙瓒此举,一来是为马超助威,并表明自己不能前往助阵的苦衷;二来,也是向马超求援,希望马超能够在除掉董卓之后,看在马家先祖马融的面子上,调派兵马来解救幽州的困局。
在公孙瓒的大本营中,还有两个地方,有人在为马超进兵长安之事,各怀不同的心情。
一个不起眼的白色帐篷中,端坐着一个白袍的少年将军,此人面容俊美,浑身上下充满了浩然正气。看着士兵送来的长安战报,这个少年将军的脸上,逐渐浮现出了一丝微笑。
缓缓地,他抬起头来,望向了西北的方向,难以自持的低声自语着:“孟起,愚兄不能前来助阵,只能看着你成就功名大业了,你是从来不会让人失望的,对吗?多希望能看到你站在这个世界的最巅峰,挥斥方遒啊……”
在这满是思念的低语中,这个少年将军渐渐地陷入了追忆之中,往昔的一幕一幕,似乎在他的眼前一一浮现,令他沉醉其中难以自拔。整个营帐内安静了下来,唯有帐内的烛火在随风摇曳着,忽明忽暗的烛火,将这个白袍少年将军身后的一面战旗照亮,上面绣着一个篆体的“赵”字……
另一个地方,在烛火的跳动中,三个面容各异的汉子围坐在一起,左侧红脸的大汉和右侧黑脸的大汉,目光都落在中间那个白面短须的人脸上,三人之间,似乎正在做着什么重大的决定,但是很显然,最终拿主意的,是中间那个白面短须之人。
沉默了良久,白面短须之人方才开口低沉的说道:“不明、翼德,如今战事吃紧,我等就此离开,实在是不仁不义。可我刘备乃是汉室宗亲,眼下天子陷于囹圄,刘备岂能坐视?我意已决,率本部五百精兵前往长安,迎驾天子!哪怕是与国贼玉石俱焚,亦在所不惜!”
管亥和张飞听到刘备的话之后,立刻齐声答道:“一切但凭大哥吩咐,吾二人刀山火海,誓死不离!”
看着管亥和张飞坚定地神色,刘备这才在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其实,他哪里不清楚,公孙瓒大势已去,是早晚会被袁绍所灭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刘备早已心生逃走的念头了,他可不愿意为公孙瓒陪葬。只是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怕自己逃走的行径会令天下人耻笑,所以才一直没有正式脱离公孙瓒的阵营罢了。
如今机会来了!马超进兵长安,董卓应对不暇,大汉天子刘协发布密诏,意欲逃离董卓的魔爪,这对于刘备来说,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翻身机会,若是能及时赶到战场,在刘协逃离长安的过程中,立下护驾之功,还愁日后每日为寄人篱下而发愁吗?只要有了合理合法的身份,能获得刘协亲口认可的皇室地位,称刘备一声“皇叔”,这对刘备而言,可是有着诉说不尽的好处的,说是名利双收也绝不为过!